当前位置: 信访工作> 工作交流

政府舆情引导与危机处理怎么做



2019-01-29

分享:

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凭借独特的传播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舆论的局面,日益发展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也随之应运而生。网络舆情已经成为虚拟空间下的民众舆论聚焦点,其发展态势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形同一把“双刃剑”,可以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推动力量,通过网络建立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实施社会管理行为奠定稳固的群众基础。相反,如果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不重视或者在管理引导中出现决策失误,激发了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会直接导致现实事件的恶化,甚至为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阻力。
政府的网络舆情随时可能成为热点、难点和焦点,在某个环节就演变成公共危机,加强舆情引导和危机处理能力也成为政府行政能力的判断标准之一。因此,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管控,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掌握社情民意,促进政府决策能力提高,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当前互联网加速发展背景下政府针对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课题和挑战。
一、正确认识、正面宣传,增强分析舆情的敏感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这是中央对网上舆论工作的重大部署和要求,因此,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也包含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既要深化对网络舆情工作的认识,提高自身及时、高效、准确处置舆情的能力,也要明确舆情处理的责任,加强对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必须明确占领舆论阵地的责任、把握舆论导向的责任、引导社会热点的责任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积极适应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处置的工作状态。
二、把握重点、找准难点,提高舆情信息的针对性
一是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把握正确方向,跟踪热点、找准难点,准确把握各阶段工作重点,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意识。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和职工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培训,增强全员政治敏感性,把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摆到与党风廉政建设、信访维稳工作、机关工作效能和干部作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三是加强对基层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把舆情工作同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通过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促进阳光信访、法治信访、责任信访,增加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可度。
??
三、正确研判、正面发声,掌握舆情信息的主导性
一是敢于直面网络舆情。要按照“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20字方针,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注重运用网络施政,做到“愿意发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第一时间”报告,不捂不盖,更不隐瞒真相,并在应急处置过程中,随时发布权威信息,最大限度传递正面声音,促使舆论平息。直面网络可以准确获取民意、体察民情、广纳民智,高效迅速推动工作。二是善于应对网络舆情。要抢占舆论先机,第一时间权威发声,快速回应虚假信息,及时反馈处置情况。针对网上强大的炒作力量,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正面引导力量,如组织评论员网上跟帖、领导干部参与网评、邀请媒体现场报道等,通过增强网上权威声音的力量,影响公众、引导舆情。三是勤于关注网络舆情。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建立信息收集制度,获得实时精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源头,及时抢占发言先机,合理化解舆情危机。
四、科学防范、及时应对,加大舆情风险的处置力
持续完善意识形态安全预警体系和分析研判体系,加强网络舆情信息搜集、分析、研判、报送工作,梳理排查意识形态风险点,加强风险预警和管控。强化网络舆情处置,加强应急突发事件线上线下协同处置,及时发布权威声音,说明真相,澄清事实,积极回应舆论关切,坚决管控各类有害信息,加强网络舆情正面引导。建立健全舆情管控负责人和联络员制度、加强应急值班规范化建设、确保落实指令到位,加强对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处置能力的教育培训,严格考核问责、定期督导检查,层层传导压力,确保责任落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交流搭建起一座沟通桥梁,可以更好地宣传政策法规、交流思想,也能随心所欲表达意见、产生负面舆情信息。提高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引导和危机处置能力,需要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认识和适应网络新媒体带来的舆情新特点、新形势,不断探索解决舆情危机的新方法、新途径,最终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为推进政府工作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