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访工作> 工作风采

【寻找最美信访干部】昌平区郎利林:信访一线16载 群众身边暖心人



2021-07-15

分享:

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北京市优秀信访督查员、信访排查调处先进个人,昌平区优秀共产党员……这些荣誉都属于他——信访干部郎利林。郎利林是在来访接待一线工作16年的老信访工作者,自2005年从部队转业到区信访办工作以来,他恪尽职守、真情解忧,用善意和坚持架起了一座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褪下戎装投身信访 传承军人本色

郎利林18岁参军入伍,在部队待了17年,从士兵到班长,再到指导员、教导员,郎利林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当兵的那段日子,是他心里永远抹不掉的色彩。

“我最早是在雷达部队当汽车兵,部队的驻地一般都在山沟里面,每到冬天,山谷里寒风刺骨,手一定不能沾水,一旦沾水就直接粘在车上面了。”也正是部队的艰苦生活,养成了郎利林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

后来转业到昌平区信访办之后,郎利林心中也有过彷徨与忐忑,从未接触过信访工作,从未与群众直接打过交道,他担心自己无法替大家把事儿办好。但就是凭着坚持与毅力,郎利林把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都啃了下来。关键时刻,他总是冲锋在前、勇挑重担,遇到棘手案件也总是不慌不忙、有谋有略。


“我们多跑腿,群众少跑路”

2020年末,两位老人面带愁容来到了信访办大厅,郎利林见两位老人腿脚不太方便,赶紧将她们搀扶进了接待室,给她们倒上热茶,这才与她们聊起遇到的困难。

经过询问了解到,两位老人是原昌平二建公司的退休职工,原企业改制时本来预留了部分款项用于发放12名已退休人员工资差额的补贴,但从2019年底开始,现单位就停发了这笔补贴,老人们领不到这笔补贴款,与企业沟通未果后,只能向政府寻求帮助。

听完一番诉说,郎利林让她们踏踏实实回家等消息,并当即下定决心,不管多难,也要帮她们把这件事妥善、圆满地解决了。之后,郎利林立即组织召开多部门协调会,对案情进行梳理,逐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缺少文件依据?那就想办法找”,郎利林通过规定程序和法定渠道,从区档案馆调取了这批退休职工在原企业改制时政府的批复档案,又将文件送到改制后的现企业。经过核实后,现企业很快便补发了补贴款,老人们终于重展了笑颜。

“我们多跑腿,群众少跑路”是郎利林一直以来坚守的工作理念,他始终坚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办事,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是一名信访干部最重要的使命。


变上访为下访 做群众暖心人

随着信访工作者队伍的不断充实壮大,郎利林又开始思考能不能把信访服务给群众送上门。

“干部的眼睛,要看得到群众的利益,要去努力发现、化解群众的心结。”郎利林认为,把群众的上访变为干部的下访,就是把问题发现在小、解决在小,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消弭在萌芽状态。

2020年疫情期间,郎利林在下访过程中,发现了一位白发老人,老人上了年纪身体不好,还得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家中生活遇到了困难,却也不知道如何改善。郎利林返回单位后,立刻到慈善协会等相关部门了解政策,帮助申请慈善救助,最终一笔救助金发放到了老人手中,解决了一个家庭的燃眉之急。

进村入户成为了工作常态,郎利林跑遍了全区的每一个村、社区,村情民意了然于胸,为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打下了坚实基础。


xffc2021071501.jpg

“我们主动一步、向前一步,群众就更舒服一点。”从一开始的忐忑到现在的独当一面,郎利林真正做到了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来信当家书,把群众的事情当家事,把群众的满意当答案,用真心、真爱、真情为民排忧解难办实事,绘制出一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


来源:“北京信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