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访工作>
工作交流
2025-09-05
今年以来,通州区积极践行“访调对接、调解优先”工作要求,区信访办以“通心解”调解站为立足点,充分发挥“通通有解”多元解纷机制优势,紧密联动司法机关及相关行政部门专业力量,整合现有各系统调解平台,成功构建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受理、一揽子解决”的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的调解新格局。
维权“加速度”
8月初,某在建项目工地17名工人来到区信访办,反映施工方拖欠了他们70余万元的工资,面对情绪激动的众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引导大家来到调解站,告知可以通过调解来帮助大家讨回薪水,工人们表示同意。
获得工人们同意后,信访办工作人员迅速组建起联合调解组,搭建“一站式”协商平台,积极联系约谈施工方负责人,仅用不到4小时工人代表便与施工方负责人坐到一起开始进行协商。面对70余万元欠款金额,调解人员坚持“事心双解”原则,一方面向施工方阐明法律法规及拖欠工资的严重后果,督促其履行支付义务;另一方面耐心安抚工人情绪,引导其依法理性维权。经过多轮协商,最终双方达成口头和解协议,确认了工资支付方案。
为了确保工资悉数交到工人们手上,区信访办充分利用“调解-履约-回访”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安排专人跟进督促施工方完成全额支付,并为工人们提供后续法律咨询服务,目前欠薪已全部支付完毕,切实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
创新取证破争议
8月12日,某建筑工地工人20人来到区信访办,反映分包单位拖欠六个班组工资150余万,承诺7月底结清却未兑现,工人多次讨薪未果。区信访办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牵头组建由区人保局、区住建委、项目甲方参与的调解专班,快速介入处置。
经了解,分包单位拖欠工人工资一方面是因为资金紧张,另一方面与部分班组在用工统计方面存在争议,双方互不认可。调解专班工作人员就不同问题采取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针对工资数额明确、无争议的3个班组,专班当日启动人民调解程序,成功促成项目甲方公司先行代付欠薪款项,迅速稳定了工人情绪。针对另外3个班组因缺乏传统考勤记录导致的维权困境,专班创新取证方式,引导工人提供带时间水印的集体合影、手机定位记录等辅助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证实实际用工情况,项目甲方公司对相关证据最终予以确认,并表示将按照确认的用工情况对争议部分工资实行“点对点”直接支付。调解过程中,专班一方面加强对工人们的心理疏导,稳定大家情绪,另一方面加紧与甲方公司沟通,推动企业承担主体责任,确保每一分血汗钱都落到工人手中。
8月20日,5名工人代表给通州区信访办送来了“为民解忧办实事,尽职尽责暖人心”锦旗,感谢区信访办及相关职能部门高效化解欠薪纠纷、有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锦旗背后的温度
8月26日,通州区信访办调解室内一位信访人满怀感激的递上一面锦旗,感谢调解员们帮助他解决了父亲工亡赔偿问题。
信访人的父亲8月21日在朝阳区北苑天街某商户装修时突然胸痛,虽然工友立即拨打120了,但还是抢救无效去世了。家属在与用工单位讨论善后问题的时候产生了分歧,带着焦虑和无助,家属来到区信访办求助。
由于事发地、责任单位所在地和家属户籍地分属不同区域,涉及事项管理权限层级与所属行业领域不同,是一起典型的“三跨三分离”信访事项,这类问题往往因责任主体难以快速协同、政策标准衔接存在差异等原因,解决过程曲折漫长。面对这一棘手难题,调解人员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主动“向前一步”。调解委员会在将此信访事项定性为“三跨三分离”后立即启动专项协调机制,避免案件在常规程序中空转。调解员化身“穿线人”,主动牵头联系涉事地、涉事单位等多家责任主体,搭建高效的多方对话平台。针对赔偿标准、责任分担等核心争议点,调解委员会组织多轮协商,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结合情理,积极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最终达成了一套各方认可、家属满意的解决方案。在整个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不仅依法依规厘定事实、划分责任,更注重对信访人的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耐心倾听其诉求与悲痛,给予其极大的精神慰藉和支持,让他感受到尊重和温暖。
“通通有解”多元解纷工作机制是通州区创新工作机制、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通过“向前一步”、主动担当有效打破了地域、层级、部门的壁垒;发挥调解工作“润滑剂”“减压阀”的作用破解复杂信访难题,以情化人、依法办事相结合,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赢得了信访群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