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访工作>
工作研究
2011-09-09
针对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严肃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定期研判、常年排查、随时化解”的综治信访工作“123”例会制度,构建了平安大格局。
2011年9月6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政协主席杨松,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春明对该县的做法分别作出批示,省委办公厅在《决策参考》、《参阅件》分别转发了该县推行“123” 例会制度及信息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材料,供全省地市州县学习借鉴。
该县2009年推行综治信访维稳工作“123”例会制度以来,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128件次,解决各类问题2945个,到县以上信访总量批次和人次较2007年分别下降了49.5%和52%,形成了干部管事多、群众信访少,干部操心多、群众纠纷少,干部入户多、群众上访少的良好氛围。
所谓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的“123”例会制度,即县委定期在每月底召开“1次”例会,分析、研判、超前谋划全县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中心建设、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的督办;镇定期在每月的15日和25日分别召开“2次”例会,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分析研判辖区矛盾形势、掌握工作动态、研究落实工作任务、培训基层骨干;村定期在每月的10日、20日、30日召开“3次”例会,主要是基层信息员汇报工作、交流经验,并统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及时将信息反馈上报。
沙洋县针对基层矛盾纠纷多,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事多人少”的新特点,将例会制度的“触角”伸向基层维稳队伍建设,实行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例会与综治信访维稳信息员网络有机结合,将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复退军人和优秀年轻人作为重点对象吸纳,建立起了2721名信息员队伍,起到了治安员、调解员、宣传员、帮教员、代办员等作用,使原来的事后被动调解发展为预测预防在前主动调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力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2009年沙洋县组建基层综治信访维稳信息员队伍以来,信息员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45万余人次,上报有价值的信息5300余条。李市镇荆马村原村委会主任、三组老党员宋述安,被聘为村综治信访维稳信息员后,主动介入该村三组董某与汪某多年悬而未解的2.5亩土地经营权属纠纷,促使董某将2.5亩地的经营耕地归还给了汪某,既维护了汪某的合法权益,又使双方消除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