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访工作> 工作研究

北京市昌平区信访量六年降六成



2012-06-29

分享:

北京市昌平区信访办公室共有22名工作人员,别看队伍规模不大,可是成绩不小。六年来昌平全区的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六年中下降了六成。
2008年昌平区信访办公室被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2009年被北京市评为国庆安保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2006-2010年度信访排查调处工作先进集体。
昌平区到区级上访的批次从2006年的1315下降到了2011年的448。2011年,到区信访办初信初访化解率均为100%;2011年下降幅度达26.9%。
探访
一上午近百访民工人笑着拿回工资
前天上午,刚刚上班的郭红江就被一大帮访民包围,24名农民工带着被褥、凉席来到信访大厅。领头的包工头气势汹汹,声称如果信访办不给解决问题,就在信访办打地铺,口水喷了郭红江一脸。
访民着急,郭红江更着急。因为他知道,即使金额再少,也是农民工的血汗钱,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郭红江赶紧上前跟包工头及其他农民工了解情况。原来这些农民工来自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前些日子在昌平一个村里修建了一段围墙和其他工程,但是村里却认为他们工程质量太差,三万元工程款迟迟不给结算。
农民工没有办法,也不知道如何讨薪,便集体到信访办上访,有的农民工情绪激动,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郭红江一边听,一边询问承包方、总包方、开发商等信息,并为他们讲解“讨薪”的法律步骤。
问清楚情况后,信访部门有关负责人立即与镇政府、村委会等部门取得联系,说明上访情况。当地镇政府立即组成“清欠农民工工资”小组,并表示立即与农民工协商解决。
农民工眉头上的疙瘩慢慢舒展开来,脸上有了笑容。临走时,各个农民工都笑着与郭红江握手道别。
当天晚上,包工头就打电话给郭红江:“工资拿到手了”,并感谢信访办“微笑大使”的帮助。
就这一个上午,郭红江接待了三批近百名访民。讲政策、讲法律、想办法,解决访民难题,郭红江始终微笑接访。
“民最大、笑脸迎,真倾听、知根底。”信访办党支部自创了三字经,特别要求信访员笑脸接访,哪怕遇到访民不理解不认可的情况,也必须微笑倾听、全心办理。
信访干部真正成为党和群众的桥梁。
昌平区信访办
党支部荣誉目录
2008年
●中共昌平区委直属机关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
●昌平区2007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示范单位
●昌平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先进集体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信访工作先进集体
2009年
●昌平区2006—2008年度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国庆安保工作先进集体
2010年
●2009年度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优秀班组
●北京市2006—2010年度信访排查调处工作先进集体
2011年
●中共昌平区委直属机关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
原则
尊重访民信访干部带村民“上访”
一位访民走进昌平区信访办主任梁士强的办公室,梁士强一边寒暄,一边递上一杯清茶。“来我们这儿的人,大部分火气都旺,先喝杯茶降降火。”
年近50岁的梁士强当过教师,负责过区计划生育等基层工作,具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梁士强的工作特点就是富有感情。
前几年,昌平区南店村村民将土地承包给一家叫“鑫泰百源”的市场,7500平方米的商业楼生意兴隆,可是一年两年、一拖再拖,市场方面以各种理由糊弄百姓,长达6年不给租金。
2011年10月,忍无可忍的南店村民围了市场整整18天,拦住购物的顾客,险些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随后,村民又到区政府门口聚集上访。
区信访办开了多次协调会都没什么结果。信访办主任梁士强一下就着急了:“请大伙相信我们,你们都先回去,我们替你们上访!”
一见到承包方,梁士强就硬碰硬地质问对方:“我代表南店人问你,租你家房,不给租金,你干不干?”
经过一个多月的协调,南店村民终于等到了判决:解除租赁合同,归还商业大楼,把所欠租金和违约金全都还给百姓。
村民欣喜若狂,举着大红喜报,直奔信访办,“梁主任给您报喜了!我们讨回了公道。”
来访者的诉求,由于各种原因解决不了,访民又不甘心,信访干部就带着访民到市里上访,仅去年就有17批次,绝大多数访民都甚为感动。
“哪里有信访干部带着我们上访的道理。”看着工作人员跑前跑后,上访的老百姓理解了信访工作的难处,很多上访人从此不再上访。
昌平区信访办最大程度地尊重群众的合理利益,甚至要为少数特殊的群众做出特殊的适当安排。
故事
调解说到午夜干部比当事人还急
28岁的朱山涛的父亲早就去世了,母子俩相依为命,朱山涛当时就职于昌平科技园区的一家公司。
2009年11月,单位派他去河南出差,工作之余,小伙儿带着同事开车去会见朋友。没想到这半路上出了事,小轿车钻到了大货车的底下,同事当场死亡,朱山涛重伤不醒,成了植物人。
雪上加霜的是,公司认为朱山涛违反了纪律,要求解除合同,在申请劳动仲裁未果的情况下,公司又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67万的医疗费、不省人事的儿子、急着一次了断的用人单位,这些都压得朱妈妈喘不过气来,她给区政府连写三封信,哭诉道:“我该怎么活下去,请政府给我指条明路!”
信很快到了信访办,引起了信访办党支部的高度重视。信访办“接谈专家”李云来决定主动下访,解决朱家的难题。
这天,李云来买了一大袋水果来到了医院,在医院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果断决定为朱山涛申请工伤。
李云来无数次穿梭在区人保局、科技园区和医院之间,一遍遍地劝说着朱妈妈:“大姐呀,孩子还年轻,办了工伤保险,未来才有保障,可不能因为咱们的犹豫葬送了孩子的后半辈子呀!”
可是关键时候,朱妈妈犹豫了,担心即使申请了工伤,儿子突然没了,自己就什么都没有了。
转眼到了2010年3月5日晚6时40分,距离工伤认定截止时间只有几个小时,李云来协调人力社保局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调整到午夜,然后又马不停蹄地找朱山涛的亲戚做工作。
当晚11时15分,朱山涛的姨妈打来电话:“我姐姐终于签字了!”李云来长出一口气:“赶紧把承诺书给我,一切还来得及!”
10分钟后,李云来将承诺书传给了用人单位,单位确认后立刻签字,区人保局迅速录入网络,当听到“工伤保险已成功办理”时,李云来看了一眼手表,真悬,距离截止日期只有15分钟时间。
经验
基层设置解决中心不出社区把事办了
变上访为下访成为昌平信访干部工作的法宝。当前,昌平区站在城市化进程的最前沿,农民工上访讨薪占到信访总量的一半,拆迁信访排第二。
为此,昌平信访办率先在全市提出:哪里有工地,哪里就建“农民工服务管理中心”,哪里有拆迁,哪里就成立“恳谈室”、“法律援助站”。不等你上访,不让你出社区、出工地,就把问题解决了。
科技城这一个工地就有一两万建筑工人,到建设高峰期保守估计也得四五万人。这要是发生了农民工上访讨薪,可就是群体性事件。
所以,还没等开工,信访办就提前介入,牵头在“未来科技城”的工地上成立了“农民工服务管理中心”,信访办、住建委、人保局、司法局、总工会等多个部门派人进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农民工服务管理中心”自4月中旬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了13批500余人次的劳务纠纷,深得广大农民工的信任和好评。
“接访、下访、约访、专访、回访”+“恳谈室、法援工作站”的“5+2”工作模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2011年,到区信访办初信初访化解率100%,昌平全区信访总量下降幅度达26.9%,切实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