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访工作> 工作研究

淮南市积极行使信访建议职权促进社会和谐



2012-09-26

分享:

安徽省淮南市积极行使信访建议职权促进社会和谐
淮南新闻网讯 作为国家13个亿吨煤基地和6个煤电基地之一,淮南缘煤而建,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忧。采煤沉陷造成的失地、失业和生态失衡等问题,严重困扰城市的发展,也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
为政之要,以民为本;政之所行,在顺民心。
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了解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解决群众困难……
以成功化解一起因采煤沉陷搬迁安置问题引发的大规模集体进京上访的隐患为切入点,淮南市切实发挥信访部门“第二研究室”作用和建议职权,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推动了沉陷区治理的常态化、制度化,从源头上妥善解决了采煤沉陷引发的社会矛盾。
变“堵截”为“疏导”化解隐患
2006年,凤台县顾桥镇的4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因采煤塌陷受损,被列为首批沉陷区,涉及人口近万人、土地近万亩。2008年,淮南矿业集团以顾桥集镇压占资源为由,要求顾桥集镇总体搬迁,由于补偿标准、搬迁选址、居民安置等问题与群众需求相比差距太大,引起群众强烈不满。2009年全国两会前,顾桥集镇部分村民准备联系本县其他沉陷区群众大规模进京集体上访。
淮南市对这一重大信访隐患高度重视,立足“四早、四不”,即早排查、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矛盾不积累、不上交、不激化、不汇集,做好矛盾化解和疏导稳控工作。一方面组织召开县、镇和有关村党支部书记座谈会,了解村民对沉陷搬迁安置的意见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向村民宣传《信访条例》和有关规定,稳定村民情绪,引导村民依法有序上访。同时对策划集体上访人员进行重点谈话,加强信息情报收集,牢牢掌握主动权。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村民情绪逐渐稳定,矛盾得以钝化,避免了全国两会期间可能发生的大规模进京上访。
 变“上”为“下”深入调研
“事要解决”是抓好信访工作的根本要求。
为了切实解决采煤沉陷搬迁安置带来的系列问题,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淮南市信访部门把解决消化问题作为着眼点,变 “上”为“下”,主动下访,对顾桥镇采煤沉陷问题开展了实地调研,掌握了问题的症结,即在村民搬迁安置补偿标准上,煤炭企业、搬迁群众、基层政府三方的意愿难以达到统一。淮南矿业集团坚持依据省政府的文件规定(主要是针对农田和村民住房,且补偿标准长期未调整)予以补偿,而搬迁群众认为集镇整体搬迁安置的补偿标准应高于一般农村补偿标准。基层政府认为随着搬迁成本的提高,原来的政策已不能适应补偿安置工作的实际需要。但是因为政策是省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无权更改,在维护群众利益和支持企业发展上,很难达成统一意见。
透过这件信访个案,信访部门很好地发挥了“第二政研室”作用,及时提出了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先搬后采、提高补偿标准、加快搬迁进度等化解工作建议,准确地把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求传递到领导决策层面,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变“一时息事”为“彻底解决”共建和谐
采煤沉陷区群众的补偿、搬迁、安置工作事关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心系群众、为民办事的具体体现。
淮南市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大力度,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各项工作,于2009年4月成立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并积极向省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淮南的情况,争取上级政策调整,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煤矿企业的配合下,按照统筹规划、集中安置、统建为主的原则,加快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工作进度。顾桥镇被列为省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工作的试点镇,启动了省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顾桥首采区试点项目建设。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淮南市采煤沉陷区农村集体土地居民补偿搬迁安置暂行办法》、《淮南市采煤沉陷区农民培训就业援助行动实施意见》等,为沉陷区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群众补偿、搬迁、安置要依据有关规定,严格操作规程,准确把握环节;沉陷地整治要按照规划,以重大项目为重点,有序、高效整体推进;采矿企业要严格按照先征后用、先搬后采、谁沉陷谁负责、谁破坏谁复垦、谁造成塌陷谁负责治理的要求,不打折扣地履行好职责……一系列举措,从源头上妥善解决了采煤沉陷引发的社会矛盾,达到了支持企业发展、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的多重效果。
社会稳定,经济才能发展;社会和谐,人民才会幸福。在纷繁复杂的信访工作中,淮南市坚持“三个转变”,加强和改进工作,强化信访源头治理,切实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筑牢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