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讯】(记者 郑恺 通讯员邹召国)最近,南山区南头街道大新社区十二网格的楼栋长吴胜文在例行日常巡查中,发现有一租户和房东起了争执。吴胜文将情况反馈至大新社区工作站,大新社区工作站随即上报南头街道应急指挥中心。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在接到大新社区工作站上报的案件后,通过“331”系统分流给街道司法所和南头城社区工作站共同处置,最终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从2009年10月起,南山区南头街道推行分类分级的社会管理模式,简称为“331”模式,该模式底数清、标准透、运作良、效率高,实现了社会管理“忙而不乱”。
分类分级打好基础
“‘331’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分类分级,即把辖区内所有管理对象分为不同类别,并将各类别的管理对象按照管理状况分为不同级别,对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对象进行差异化管理。”据南头街道负责人介绍,“331”模式主要包括3种办法:管理对象分类分级办法、不稳定因素分类分级办法、管理人员分类分级办法;3种机制:标准化指引机制、预警机制、考核监督机制;1个平台:综合信息平台。
“331”模式已经受到深圳市政府重视,有望在全市推广。
要分类分级,首先得摸清底数。南头街道有生产经营单位6388家,团体组织87个,基层党建组织28个,另外有计划生育60631人,出租屋59136栋,其他管理对象85个……南头街道将底数摸清到个位。该街道根据辖区实际,将管理对象以户为单位设立,逐门逐户逐人登记、管理,具体分为生产经营单位、团体组织、重点稳控对象、灾害重点监控对象、基层党建、计划生育、出租屋和其他等8大类。8大类进一步细分为22小类。
对不稳定因素,南头街道也进行分类分级。各类不稳定因素分为安全生产类、公共安全类、自然灾害类、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类等5大类,并细分为12小类,同时将每一小类根据隐患危急程度划分为不同的级别。
只有管理人员也分类分级,才能匹配管理对象与不稳定因素的分类分级,实现有的放矢、忙而不乱。南头街道将423名管理人员分为七类。根据管理对象的性质和处置事件的紧急程度,再分为A、B两级,隐患级别高,要求参与的部门和人员级别则越高。
规范操作确保效率
要实现社会管理“忙而不乱”,就需标准化、规范化操作。目前,南头街道已制定各类工作指引142个,其中标准化指引99个、规范化指引43个。标准化指引主要是指导协管员和管理员去开展工作,他们只需作出“是”或“否”的判断即可。信访事件、三防、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无法制定出标准化指引的工作,南头街道研究制定出规范化指引,只对管理人员提出目标性要求,开展工作的具体方法手段则由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和处置。
南头街道意识到,要确保良性运作还需技术支持系统。南头街道办投入100多万元开发的综合信息平台,利用现代高科技实现科学智能化管理。目前平台已由当初单纯的社会安全管理逐步深入到社会其他方面的管理,囊括了计划生育、房屋出租、社会组织等各方面。
“331”模式成效显著:截至2012年9月底,南头街道共指引排查各类场所80000余家次……累计分流处置各类案件895件(其中社会稳定类847件,占94.6%),其中869件已结案,结案率97.1%。
社会管理四大突破
对于南头街道“331”分类分级社会管理模式,南山区社会工作部经过调研给出其实现基层社会管理四大“突破”的结论。
——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底数更清,情况更明。分类分级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更加准确反映基层社会动态,有助于街道领导作出进一步的正确决策。
——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标准更透,运行更实。改变了基层工作无序化、不专业、无重心、被动开展的局面,使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向流程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
——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运作更良性,模式更科学。分类分级管理改变了街道在各项社会管理,尤其是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的打突击、胡子眉毛一把抓等状况。
——基层社会管理人员的作风更硬,效率更高。分类分级管理模式解决了以往各级管理人员工作无法量化考核、作风漂浮、工作效率不高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