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访工作> 我们日夜在聆听(已归档)

开绿色当铺 办跳蚤市场



2017-09-26

分享:

慧忠里第二社区治理“僵尸自行车”有办法
“僵尸车”是指那些长期停靠在路边或者社区里不开走的破损废旧车辆,目前,对“僵尸车”治理已纳入到背街小巷治理工作中,近期,很多市民向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12345反映,除了“僵尸汽车”,不少小区里还存在“僵尸自行车”的问题,这些破车长期占据着公共空间,处理难。而对于这些恼人的“僵尸自行车”,朝阳区大屯路街道想了不少办法,还挺奏效。
难题:解决“僵尸自行车”卡在了哪儿?
很多市民向12345及本报反映,社区里胡乱停放的老旧自行车挺多,有的车甚至连轱辘都没了,不见有人管,特别影响社区环境。居民说,社区的车棚子成了废旧自行车的堆放点,隐患还大,为什么就是处理不掉?
调查发现,与“僵尸车”相比,“僵尸自行车”的处理存在着更多的困难,一辆放在社区里的破自行车,放多长时间可以算“僵尸车”?车辆破损到什么程度可视做没人要?这些问题难以界定,再加上如果社区、物业处理了,居民来找,社区和物业也不好交代。此外,为了抢车位,很多破自行车和地锁拴在一起,加大了处理难度。
几年前,朝阳区大屯路街道慧忠里第二社区的僵尸自行车问题让居民头疼。社区曾经出现了大量闲置的自行车,这些车放在楼道里,存在挤占空间、安全隐患等问题。和很多社区一样,慧忠里第二社区最初也想通过宣传的办法,劝导居民们自行处理这些废旧自行车,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居民们自己把车卖到废品收购站,一辆车就算还能骑,顶多能卖个10元钱,这样的收购价也让人很难有处理的动力。
启发:以物易物解决社区难题
三年前,社区书记王丽丽在新闻上看到处理社区堆物堆料问题的相关报道时,萌生了一个想法,用换购的方式来解决社区的“僵尸自行车”问题。社区可以用米面油这样的生活必需品,来和居民们交换他们弃之不用破旧的自行车,从而激发居民们的主动性。
王丽丽将这个计划命名为“绿色当铺”,并将想法通过提案大赛的方式提交到了街道,很快通过评估。这个换购的办法在社区沿用至今,社区里停放“僵尸自行车”的情况大大减少。记者了解到,现在有很多地方也都采用了换购的办法。
完善:换购流程需要不断改进
换购自行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居民们交出自行车,到居民们拿到米面油,里面实际涉及了太多细节。王丽丽在制定相关的办法时,和12位社区工作人员下了一番苦功,甚至还多次模拟换购过程。
在模拟的时候,王丽丽扮演居民,把一辆旧车推到了社区的换购点,第一个问题就来了:“这车是您的吗?”
的确,一辆破车能换到生活必需品,这里面存在利益问题,如果有人随手推一辆破车来换购,该怎么算?如果恰好这辆车还有主,本主找来了怎么办?此外,自行车新旧程度不同,如何定换购的标准?如何让居民们信服?在反复讨论后,换购流程终于出台。居民在换购时,要拍照,并签协议进行登记,确保自行车是本人的。换购中,车辆的评估交给废品收购站工作人员,自行车分为不能再骑、可以使用和近乎新车三个档次,换购价值分别为30元、50元、80元,再根据车辆价值对应不同的米面商品。
换购流程最初在社区内进行了小范围的实验,并很快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可,在实行换购的头一年,社区内大约200辆“僵尸自行车”得到了处理。
改进:居民们参与制定换购流程
在实行换购的第二年,社区总结了第一年工作中的问题,因为当时在实验阶段,宣传力度不大。所以第二年加大了宣传力度,很快其他社区居民也跑来问换购问题。
邻近的卧龙小区存在的“僵尸自行车”问题和慧忠里第二社区不同。居民家里的闲置车辆多,不少车还挺新的,卖废品太可惜了。很快,根据居民们的意愿,卧龙小区的“僵尸自行车”也纳入到了第二社区工作中。
在换购现场,居民们推来的自行车摆了一大排,什么成色都有,这些车按照原先的计划,都交由废品收购站来处理。在换购过程中,有居民提出,车辆中还包括折叠车、高档的变速车,当了废品有点可惜,正好家里缺一辆自行车,自己能否购买现场用于换购的车辆呢?
听了居民们的想法,王丽丽又有了新的点子。于是以车易车的“跳蚤市场”在社区里出现了。在原有的换购流程基础上,送来的自行车进行估价后,想要买自行车的居民和送来自行车的居民便可以按照估价进行交易,如此,不仅破旧的自行车得以消解处理,而其中的好车则再次派上了用场。
慧忠里第二社区换购自行车的办法,很快也在大屯街道辖区内的10个社区进行了推广,各社区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根据各社区的反馈,整体换购机制被完全沿袭了下来,居民们都很满意。
推进:制定换购方案与时俱进
如今慧忠里第二社区的“僵尸自行车”几乎看不到了,但王丽丽他们并未急于把这个换购的项目撤销掉。王丽丽说,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她发现解决“僵尸自行车”的工作也是长期性的。
最初,在向居民们宣传放手这些占道的无用自行车时,王丽丽也向居民们提起共享单车的大趋势,但当时共享单车刚刚出现,居民们还不是特别买账。换购机制的出现,让居民们给这些“僵尸自行车”找到了很好的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享单车越来越多,居民对“僵尸自行车”的需求更少了,有更多的人愿意处理家里的自行车。
一些居民搬家时,带不走的自行车大多会留下来。王丽丽说,再加上房屋租赁,由租户购入的自行车也会慢慢堆积在社区里。这些自行车被弃用后,总要找到合适的出口,否则一批批的“僵尸自行车”便又会积压起来。
王丽丽说,制定换购流程时,她也注意到一个问题,“僵尸自行车”的清理与换购工作要同时进行。“对于那些自行车积压仍然严重的老楼,社区会给楼里的自行车贴标签,10天之内,居民们自行撕下标签,则表示这车人家还要,10天以后,标签还在的车则纳入清理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