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访工作> 我们日夜在聆听(已归档)

10万斤保供蔬菜的背后



2022-12-07

分享:

蔬菜是百姓餐桌上的必需品。位于东南六环外的通州区漷县镇有24个农业产业园,在疫情期间,这些产业园的菜农们向周边居民提供了10万斤应急蔬菜,保障那些受临时封控影响的居民们也可以吃到新鲜、优质的蔬菜。让我们走进这些蔬菜暖棚,了解保供蔬菜背后的故事。


640.png


种植户们连夜进采摘棚,经过紧张地分拣打包后,新鲜蔬菜很快就送到居民手中。


半夜紧急接到保供任务

刘小朋是漷县镇24个产业园的其中一名经营者,除了日常的销售外,他的园区还承担着疫情期间的蔬菜供应。

“最近这些日子,我给受疫情影响的附近居民运送过好几次蔬菜,其中时间最紧张的一次从接到订购电话到进棚采摘,只用了1小时。”刘小朋回忆说,那天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漷县镇农业农村办的主任宋琴给他打来电话,急需2万斤蔬菜,第二天就要送到靛庄村。

刘小朋说,通常情况下,上万斤的蔬菜采摘、分拣、装车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一般第一天订购,第二天采摘后装车,第三天白天才能送到,但是这批蔬菜第二天就要送到,时间太赶了。“能不能往后推一天?”不了解情况的刘小朋询问能不能延迟配送,“实在推不了,这是疫情期间的保供蔬菜!村民等不了。”宋琴也十分焦急。

听到保供蔬菜四个字,刘小朋马上明白情况紧急,立刻开始安排人员。按照镇里的要求,这一批保供蔬菜不能只有土豆和白菜,品种要尽量丰富一些。自家产业园的大棚里没有这么多的菜品,刘小朋想到了向兄弟产业园求助。于是,他给其他几位产业园的老板打电话,“不论如何,今晚一定要派人进棚采摘。”

凭着刘小朋在当地产业园多年积攒的人脉和口碑,更是因为疫情保供的责任感,几位产业园的老板当晚全都答应了他的请求。晚上10点多,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采摘队伍走进了散布在大香仪村和西定安村的蔬菜暖棚里。

刘小朋赶到暖棚时看到,脑门上戴着头灯的菜农们正在地垄之间穿行,一盏盏耀眼的灯光下,带着露珠的菜花、蘑菇、芥蓝、圆白菜、白萝卜、香芹装进了菜篮子。“这么多年没在夜里收过蔬菜了,必须盯着点儿,不能让保供的蔬菜掺杂‘歪瓜裂枣’,要选摘优质的菜品。”

从夜里10点多到凌晨1点,菜农们完成了大部分蔬菜的采摘。眼看着时针指向凌晨1点半,刘小朋招呼大伙儿:“白天还要分拣装车呢,为了不耽误白天的活儿,大家先回去睡会儿!

保供蔬菜当日就能送到家

凌晨5点多钟,蔬菜暖棚里又亮了起来,只睡了不到4个小时的菜农们又回来接着采摘蔬菜。早晨7点多钟,2万斤蔬菜终于全部采摘完了,这时,镇农业农村办的主任宋琴带着工作人员赶到采摘现场。

“这些蔬菜按照每袋12斤到15斤的标准分装,每个袋子里,6种菜一样都不能少。今天下午一定要送到村里。”宋琴说完蔬菜分装要求,便带着工作人员和菜农一起开始分装蔬菜。一筐筐新鲜的蔬菜被分装成一个个“蔬菜礼包”,装进了厢式货车里。

经过一上午的忙碌,下午1点多钟,两辆装满保供菜的厢式货车开到了靛庄村和吴营村村口,由驻村的志愿者们挨家挨户送到受疫情影响的村民家中。

据宋琴介绍,镇域范围内的这24个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农业产业园,主动承担了本轮疫情期间的蔬菜保障供应任务,在大家最需要的时候他们伸出援手,给受疫情影响的村民送去新鲜蔬菜。

疫情期间各种物资的流通速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从外地进京的新鲜蔬菜。但是这些农业园里的蔬菜凭着距离近的天然优势,基本上能够在当天、最晚第二天就送到群众家里,确保新鲜蔬菜不断顿。

据统计,11月初以来,这些农业产业园已向漷县镇的群众提供了10万斤的保供蔬菜,解决了辖区老百姓的吃菜问题。此外,他们还向通州区其他镇街和区外的镇街运送保供蔬菜。

虽然室外已是天寒地冻,但这些及时送到的保供蔬菜,温暖了千家万户。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