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看来,信访工作很苦很累,难度很大,但对信访工作人员而言,他们通过处理群众信访问题,把“理解”二字贯穿始终;在接待来访者中,把“真诚”二字永恒坚守。依靠理解和真诚,让信访群众的疑难问题“柳暗花明”,使改革产生的新矛盾“迎刃而解”!
今天,“我在基层做信访”栏目将继续向大家推荐我们的基层信访人员。
“我在基层做信访”
记录了信访工作人员的点点滴滴
我们一起来回顾
本期人物
刘东梅(顺义区仁和镇信访办干部)
从事信访工作五年了,这五年也正是我们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之年,更是我在工作中目睹着身边发生日益巨变的五年。看到一个个老百姓的合理诉求有了满意的结果,作为一名信访工作者,我参与着,也幸福着。
有人说信访工作是费力不讨好、劳苦而无功的工作,还有人说信访干部干的是机关第一难的活儿,这些说法对于刚迈出校园大门儿的我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的确,信访是一项要和老百姓打交道、协调矛盾的工作,涉及面儿广,政策性强。起初,我也经常为日常的忙碌劳累而感到心烦意乱,为工作的委屈心酸而心浮气躁。但随着一件件矛盾被化解,老百姓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我发现我喜欢上了信访工作,我从难活儿中体验到了快乐。打那儿以后,我对待工作的热情更高了、干劲儿更足了。
耐心工作,真心为民。还记得那是一个冬天,一位年近四十的大姐一进我们接待室,就大声哭起来:“我活不下去了,今天不给我解决我就不走了。”看着她那瘦小的身子,涨红的脸,我意识到她肯定是遇到了什么难事儿。“大姐,您别急,先坐下来喝杯水,有什么事儿慢慢说,我们帮您想办法。”也许大姐是被我的温情所感动,坐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说:“我心里苦啊,我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都得打针吃药,老公也因为我这个病没法生孩子跟我离婚了,生活本不富裕,这两天单位裁员又把我给辞了,家还有七八十岁的父母要养活,没了工作,这是把我往死路上逼啊。”听着大姐的难处,想象着她过的生活,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一边安慰着大姐,一边联系她所在的单位。原来,单位不景气,考虑到大姐的身体状况,将她安排在了首批裁员的名单内,但也进行了安置。挂了电话我没有立刻答复她,而是打到了民政科、社保所进行咨询。工作人员听了后表示可以通过申请补助、优先推荐工作的方式缓解她的困难。我把情况如实的转告了大姐,刚才还情绪激动的她变得缓和了,“真是太感谢你了,能这样我已经知足了,能过个安稳年了。”随后我又带着大姐登记了相关手续,看着她满意的走了,我的心里暖暖的。
众所周知,顺义区仁和镇地处城乡结合部,由于地区发展较快,大部分村庄都已拆迁,村民变居民,平房变楼房,老百姓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沙坨村的村民却是一脸愁云,被一件事情困扰了7年。沙坨村紧邻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每隔一分钟就会有一架飞机从房屋上空经过,老人和孩子都没有安静的居住环境,常年被噪音困扰,强烈要求搬迁。
但由于当时的政策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得对他们的来访一次又一次的解释着、安抚着,听到他们的叫骂声,我们也是心碎神伤、着急无奈。
功夫不负有心人,借助着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东风,2015年7月13日,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将沙坨村纳入2015年市棚改计划。有了新政策,村民们多年的愿望就要实现了,11月27日正式启动了拆迁工作,我和同事们积极配合着各项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叫苦不喊累,半个月内村民全部签了字。有位村民特意跑来信访办,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说:“这回我们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都不用等就能直接搬到其它小区,房屋户型都选好了。现在不是都流行点赞嘛,我也给你们点一个。”
常言说:人无伤心不落泪,人无难处不上访。大多数上访人往往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可能是生活的艰辛、就业的艰难,也可能是身患疾病的无奈。问题方方面面,有的让人同情,有的让人遗憾。
刘东梅常说:许许多多个日子,我们都这样走过,把家里的一家老小放在一边,只为化解着一个又一个的矛盾;许许多多个日子,我们还将这样走下去,只为让老百姓过得更好更舒心。回首这五年我身边发生的变化,发现老百姓住楼房的多了,住危房的少了;退休养老金多了,看病吃药花钱少了;旅游学习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种种的变化证明我们的坚持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