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访工作> 工作风采

沈国利——35年坚守一颗为民服务的心



2018-01-10

分享:

十八大以来全国信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恪尽职守,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第八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上,国家信访局评选表彰一批全国信访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简称“两先”)及全国信访系统优秀信访局长(主任)、优秀办信员、优秀接谈员、优秀投诉办理员、优秀督查员和优秀信访工作者(简称“六优”)。
全国信访系统优秀信访工作者——沈国利
沈国利,1983年分配至海淀区委办公室从事信访工作,自1987年成立海淀区信访办公室以来,他一直在区信访办工作,历任副科长、科长、副调研员、党支部书记等职,现任海淀区信访办副主任、调研员、党组成员。
三十五年,他时刻不忘信访工作人员肩负的神圣使命,脚踏实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化解了大量矛盾,有效维护了上访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十五年,他充分发扬“老黄牛”的工作精神,勤勤恳恳,默默耕耘,三十五年如一日将自己的整个身心投身到他所热爱的信访工作中。
三十五年,他时刻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工作斗志,不畏困难,攻坚克难,在各种急、难、显、重的工作任务面前始终冲在最前面,圆满完成多项重要工作任务,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本色。
多次被授予海淀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海淀区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先后被评为北京市(2001年-2005年)信访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全国信访系统优秀信访工作者。
不忘神圣使命,誓当信访战线合格战士
三十五年来,沈国利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信访事业和为人民群众服务当中。用维护人民权益“忠诚卫士”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把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当做自己的事来办,把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当做工作第一要务。
沈国利从事信访工作三十五年来,平均每年带领分管科室接待人民群众来访共计500余批次、接听群众电话6000余次,组织各种信访协调会百余次。在大量而繁重的工作任务面前,加班加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不仅每年平均加班400小时以上,还在长达三十五年的时间里放弃了大量年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沈国利的不懈努力和忘我工作,换来了丰硕的工作成果,每年他经手办理的信访事项的结案率达到98%以上,群众反馈的满意率达到99%,赢得了市区各级领导、各单位,尤其是信访群众的高度认可。
一心埋头苦干,愿当辛勤耕耘老黄牛
三十五年来,沈国利由一名二十出头的青年干部,成长为信访战线老兵,信访群众换了一批又一批,身边领导、同事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很多老熟人同沈国利开玩笑:“信访工作是最辛苦、最难干、最挨骂的活儿,一扎就是三十五年,你图个啥啊!”这时,沈国利总是报以淳朴的一笑,继续像一头老黄牛一样,无怨无悔地耕耘奉献。
做为一名老同志,沈国利一方面积极配合领导工作,维护班子的团结,一方面带领同事,打造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每每区信访办有新进同事,都会安排他们到沈国利主管的科室学习锻炼,经过他的言传身教,不仅培养技能,更鼓励他们热爱、投身信访事业,沈国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激励了一批又一批信访工作人员。
彰显军人气质,勇当维护权益忠诚卫士
沈国利是军人出身,骨子里透着坚毅和一股子韧劲,哪里有危、难、险、重的任务就向哪里冲。在艰巨任务面前,充分发扬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想方设法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多年前,辖区内某重点工程开工在即,由于当地村民对政策不了解,拒不搬迁,严重影响了重点工程的施工建设,为了确保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区里成立了工作组,沈国利临危受命,带领组员进驻村子开展工作。他坚持与村民们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成了开展工作的场所,不仅宣讲政策法规,还帮助村民处理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和尊敬。这一扎就是四个半月,沈国利挨家挨户,走访了全村八百多户,终于做通了村民工作,保障了重点工程按时、顺利建设完成。
在处理“非京籍子女入学”问题的过程中,沈国利在保证“四个不发生”的前提下,暗下决心坚决不让任何一个适龄儿童失学。从四月到六月,沈国利天天与学生家长沟通,日日为失学儿童奔波,从未休息过一个公休日,经常吃住在办公一线。由于高负荷工作、过度疲劳,不仅嗓子说哑了,更是连续多日高烧不退,但是他放不下工作,白天吃药、晚上点滴,硬是扛了下来。最终,任务完成了,沈国利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没愧对孩子。”
个性坚韧耿直,志当为官清廉当代海瑞
三十五年来,沈国利以其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赢得了信访群众的广泛赞誉。对于每一位信访群众的合理诉求,他都能耐心倾听,上班时间没谈完的问题,利用下班和周末时间继续谈,有时主动约请上访群众到家里谈。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知道自己身边住着一位愿意为民办事的好官,附近有问题的群众闻讯而来,家里俨然成为沈国利的第二处办公室,对待每位信访群众,他都能热情接待,家里的电话也成了“信访热线”。
对于亲朋好友找他帮忙办事的,沈国利则一概谢绝。一次,亲戚上门送礼,请他帮助孩子入学,沈国利一听,二话没说,将亲戚劝出了家门。接连三次,亲戚都吃了“闭门羹”,对比沈国利对信访群众的热情接待,亲戚不解地问:“与信访群众相比,到底谁近谁远?你到底为谁办事?”沈国利义正辞严道:“若你真有合理诉求,欢迎到区信访办反映,随时有工作人员接待你。若是来找我托关系、找门路,请打消这个念头!我的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不能用来徇私舞弊。”沈国利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时间长了,亲戚朋友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感动,都对其表示了支持和理解。
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滴水中见人生。沈国利一直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他把对事业的情、对岗位的爱,无私奉献奉献给了信访事业。三十五年来,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树立了朴素的“老黄牛”形象,为信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为全区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