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普法园地
专题专栏
2020-05-25
疫情发生以来的几个月,可以说对服务业的冲击相当大。尤其是餐饮业、旅游业、健身房、线下教育培训机构等。
而这些商家平时往往利用预付卡来吸引消费者,如今,有的商家因为疫情暂停营业或者关停跑路了,消费者该怎么办?
案例
商家暂停营业
预付卡有效期应该这么算
家住杭州的张女士在一家会所办了一张6000元的会员卡,但仅消费1000元便遇上了疫情,会所也关门了。最近很多商家复工复产,但这家会所一直没有营业,而且电话也无人接听。张女士后来得知,这家店的资金链出了问题,很可能无法继续营业了。她担心这张卡作废,又不知道如何维权。
由于疫情发生突然,会所暂停营业无可厚非。但暂停营业期间,消费者没有享受会员服务,应该属于部分合同内容没有履行。在疫情结束后,会所应该适当延长会员服务期限或按照比率折算退还部分会员费用。延长或折算的会员时间,不应该只按照会所的营业时间计算,而应该按照有关部门宣布疫情防控启动和解除的时间段计算。如果疫情宣布结束后,会所仍然没有开门营业,应该以实际提供服务时间计算。
办理预付费 商家却倒闭了
消费者可以这样维权
教育机构也是预付费消费纠纷的“重灾区”。前不久,儿童体能培训机构“趣动旅程”突然宣布公司现金流枯竭,正通过破产重整寻求各种可能的机会。“孩子在这儿上课快两年了,没想到突然会倒,可气的是预交的钱估计讨不回来了。”家长李先生卡上还剩余130个课时,费用折合约2.8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该机构在北京地区十几家门店涉及会员4000余名,还有28万余个课时未履行完成,折合服务费约4300万元。
不管是疫情原因,还是自身经营问题,教育机构出现关停或倒闭问题,都不能把消费者的预付款占为己有。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承担预付款的利息。如果无法与经营者协商解决,消费者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也可以到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有关部门在接到消费者投诉后,应该及时对涉事商家做出调查。如果确实是受疫情影响或经营不善,可以按照相应的破产程序执行。但如果发现存在非法转移或挪用预付款等其他问题,则很可能涉嫌非法集资或诈骗犯罪,应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立案调查。
来源:"首都律师以案释法讲堂"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