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普法园地
专题专栏
2021-09-22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哪些做法无意中泄露了你的隐私?你是如何被骗子一步步牵着鼻子走的?本期《民法典通解通读》将为您解读《民法典》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不让个人信息“裸奔”。
侵犯个人信息
刑事、民事责任都需承担
案例:《民法典》实施后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第一案
2019年2月至9月,孙某先后8次将从网络购买互换获得的4.5万余条包含姓名、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的公民个人信息,通过微信、QQ等方式出售给他人,用于虚假外汇业务推广,获利3.4万元。这些信息被多次非法倒卖,众多不特定人员的个人信息长期遭受侵害,在依法追究孙某刑事责任的同时,检察机关依法向互联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经审理,法院认为被告孙某未经他人许可,在互联网上公然非法买卖、提供个人信息,导致众多不特定人员的信息长期遭受侵害,扰乱个人信息的正常收集使用流通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按其获利应赔偿损失3.4万元,并在省级新闻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本案是全国首例适用《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刑事诉讼
《刑法修正案(七)》和《刑法修正案(九)》将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纳入刑事犯罪,并在2017年6月1日与《网络安全法》实施的同天专门出台了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司法解释,对贩卖个人信息条数的入刑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
公益诉讼
此案发生在2020年8月,那时《民法典》没有正式实施,但可以依据《民法总则》或者《侵权责任法》主张隐私权。不能说承担了刑事责任,就逃过民事责任。
骗子针对不同群体有不同诈骗手段
如果个人信息被泄露,一方面会不断接到各种垃圾短信,比如推销、贷款、保健品、网络赌博等;另一方面会不断接到骚扰电话,比如卖房、推销保健品等;更严重者,会接到电信网络诈骗电话。
骗子掌握公民个人信息后,会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骗术。针对男性群体,可能会设计裸聊类的诈骗;针对女性群体,较多会设计“杀猪盘”诈骗;针对老年群体,会冒充公检法实施诈骗;针对年轻群体,实施游戏交易类的诈骗较多。因此,公民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大部分的电信诈骗源于个人信息泄露
据统计,仅在2015年,全国电信诈骗立案数量就达59万起,损失约222亿,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信息泄露,信息泄露已成电信诈骗的帮凶。2016年,山东大学生徐玉玉因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后伤心欲绝,最终导致心脏骤停离世。
《民法典》总则编第111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徐玉玉案使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再度被热议。《民法典》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止步于总则编第111条这样原则性的规定。在《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础上,《民法典》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比如隐私与个人信息的分别保护,以及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的合法性原则等。
大部分电信网络诈骗确实与个人信息泄露有关系,比如冒充公检法诈骗中,骗子能够准确说出事主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对方还会制作一个带有事主照片的虚假通缉令,因此很多人看到通缉令后就慌了,很容易相信对方。
案例:警惕!来路不明的5000元
假如你的银行卡里突然多出5000元,之后你就会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声称是转错了账,再发来一个银行账号让你把钱还给他。这时,很多人去银行一查账户确实多出5000块钱,然后就把这笔钱转还给人家。
实际上这5000块钱是骗子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利用事主的信息借贷的钱,如果你把这个钱还给了骗子,那么你后续还要给贷款公司还钱。
日常生活中
个人信息如何被泄露?
大数据时代,网购一件衣服、打一次车、订一份外卖等,个人信息都可能存在泄露的风险,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方式多种多样。
进入一些不正规的网站或者下载不正规的APP时填写的相关信息,以及逛街时为了领取一些免费物品填写的个人信息,都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这些实名制的信息一定要保管好,如果丢失要及时补办。
根据业务区分,如果到银行办事就不必担心真实身份信息被泄露,因为银行有《人民银行法》,属于最高级别的安全保障。但有一些信息不该填的就不要填写,比如随便进入的一个不正规网站。还有一些信息其实不是个人而是平台里的内鬼泄露的,包括一些正规平台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除了《民法典》的规定,还有《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刑法》和最近颁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这些法律对个人信息都做了全面保护。《网络安全法》中有特别规定,当个人信息有泄露之虞时,平台必须要向网信部门报告,要告知当事人个人信息有可能被泄露,提示及时止损,修改密码。
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逐步增强
从民事法律体系来讲,原先的《侵权责任法》第一次把隐私权写进法律,《刑法修正案(七)》和《刑法修正案(九)》实际已经确立了隐私权规定。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结合2017年6月1日实施的《网络安全法》,即俗称的“一法一决定”,构成了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核心。《民法典》对保护个人信息的规定更加详细,但具体内容上只是点到为止,近日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才是个人信息保护的一个基本抓手,所有与其相抵触的法律和法规均属无效,这称得上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宪法级法律。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预防电信诈骗
案例:遭遇电信诈骗,100万险些打水漂
一天中午,李女士急匆匆来到宾馆,说有重要会议要求开一个WiFi最好的房间,她慌张的神情引起了宾馆负责人的注意,赶忙叫来民警协助。经过交谈得知,原来当天上午李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湖北武汉打来的电话,称李女士的身份信息被泄露,嫌疑人冒用她的信息做了违法的事,事关重大,需要李女士在线接受调查。一听自己涉及了刑事案件,李女士顿时慌乱,对方在线让她找一家安静的场所接受询问。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避免了李女士100多万元的存款打了水漂。
据了解,诈骗集团以公司形式管理运营,通过非法途径收集大量个人信息,包括身份信息、第三方支付平台信息等,在对特定人群进行摸底了解后展开诈骗。反诈中心民警分析,骗子已经不满足于将事主口袋中的钱骗光,还会诱导事主做出卖房贷款的事情等。
《民法典》为个人信息保驾护航
《民法典》人格权编第1034条: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个人信息的所有权处理者是我们本人,未经自己同意,对方偷偷拿走个人信息,当然就构成侵权。
公民虽然把个人信息授权给了平台,但平台使用这些信息是为用户服务的,如果平台超范围使用,就必须要符合《民法典》中规定的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原则,否则也构成侵权。
如果平台的监管出现漏洞,骗子很有可能会拿到个人信息对事主进行诈骗。在网上购物时,很有可能买完东西的第二天就会接到一个诈骗电话,骗子能够准确说出事主所购物品的信息,这时事主就很容易相信对方,按照对方的指示进行操作,进而卡里边的钱会被转走。
保护个人信息 预防电信诈骗
如果哪天大家的手机上出现96110来电提示,一定要接听,因为很有可能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身处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之中。错过这个北京反诈电话,不仅你的银行账户资金可能有危险,在不知不觉中你也有可能莫名其妙的被巨额贷款,负债累累。
当个人信息遭受侵害时,第一可以及时拨打110报警,把信息线索提供给办案民警。第二可以拨打96110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号码,提供相关线索。第三可以下载专门用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全民反诈APP,进入里面的线索提供入口,给民警提供线索。当侵害行为刚刚发生时,也可以及时报警提供线索,民警会按照未遂警情开展相应处理。
民警提醒大家,如果接到诈骗电话或短信,要冷静思考并及时挂断电话,防止上当受骗。
问:扫码点餐泄露个人信息怎么办?
答:《民法典》中规定了用户的删除权,包括更正的权利,用户有拒绝使用的权利。消费者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有自我决定权,在使用平台点餐之后可以要求商家注销个人信息,因为注销权是明文规定的权利,平台在注销的同时要删除先前搜集到的用户相关信息。
问:真实姓名被挂上网算侵犯隐私吗?
答:这种情况广义上来讲也属于泄露个人信息,容易导致发生冒充网络熟人的诈骗,骗子会冒充当事人的信息,对其亲朋好友实施诈骗。所以,平时要注意尽量不在网络上分享带有名字、位置等在内的信息。
答:这是一个典型的侵权行为,《民法典》明文规定,未经允许把他人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和隐私权在内的个人信息放到网上,属于侵权行为,当事人可以向平台发出发出通知要求删除相关信息。
来源:北京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