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已归档)

【心得体会】让十九大精神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



2017-12-15

分享:

牛凤林
信访部门的党员干部在“加强党与群众血肉联系”上该如何作为?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报告中“人民”二字共出现了203次,成为当之无愧的“高频”词汇,也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这个思想指引下,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了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的重大现实意义。从总书记的报告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党的初心是人民,情怀是人民,使命是人民,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一切事业的根基。
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让党的阳光和党的政策毫无衰减地传导给每一名群众,是多么重要、多么神圣的事情,这也是我们每名信访干部、每名党员的光荣使命。在群众心中,我们是政府官员而非普通百姓,手中握有一定权力是为群众服务的,群众有困难找到我们,就应该毫无怨言地想办法解决。
我生长在农村,多年工作在基层一线,虽说之前从事的工作离群众的距离也很近,与群众打交道的时间也很多,但自从来到信访办,每天都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才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群众的诉求与疾苦。正如郑板桥的一句名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有人说“做群众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从事信访工作五年来,我深切感受到信访工作者的苦衷。一些干部不愿意从事信访工作,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认为群众工作不好做,天天和信访人打交道没什么意思;二是认为信访办没有什么权力。这些想法我也切身感受到了。
刚开始担任信访办主任时,我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区领导接待日前一两天,信访办门口就排起了长队。信访时间长的,几任区领导都接待过了,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只要见到大领导就能解决问题。有些信访人,信访程序已经终结了,仍然长期信访;还有些信访人的问题,时间跨度长、解决难度大。可以说,情况十分复杂。紧张忙乱的信访秩序,让我一度陷入困境。
于是,我决定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分析,逐渐理清了思路:为什么有的问题历经多年无法解决,群众的怨气是从哪里来的呢?认真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一些部门不作为、乱作为,个别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有问题,对群众反映的诉求该解决的迟迟不给解决。特别是对一些初信初访没有足够重视,错过了解决问题的黄金时期,时间久了,有些政策又发生了变化,成为了难以化解的积案、“骨头案”。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事不上访,可以说每一名上访人背后都有一段心酸的历程。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这个“末”就是干部的作风,就是部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远了。
举两个真实的案例:一是某村民徐某信访长达十一年,原因是本应享有的村民待遇却被村里以各种形式剥夺,属地政府又不撤销村里所做的违法决议,徐某走上了漫漫信访路。二是某村民万某多年举报违章建筑,区、市国土部门均出具了违建证明的意见,但是属地政府推来推去,就是拆除不了,后来万某成了集体访的组织者。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一书中写到,上世纪40年代初,去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看到当时的军民鱼水关系,就预言貌似弱小的共产党必将战胜强大的国民党,因为他们在延安看到的共产党正直廉洁,富于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让人民看到希望的光芒;而此时他们在南京看到的国民党则在金碧辉煌中腐败堕落,苟且偷安,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空有一具强大的躯壳,暮气沉沉。美国记者曾对宋美龄盛赞共产党的廉洁、亲民和理想主义,宋美龄一时难以置信,她在窗边凝视江岸沉吟良久,说道:“如果你们告诉我的有关他们的事是真的,那么我只能说,也许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尝到真正权力的味道。”宋美龄的话有对国民党当时积重难返的喟叹,也有她对当权者容易骄妄从而脱离人民群众的历史魔咒的认识。我们党之所以执政至今,没有重蹈当初国民党的覆辙,是因为我们党一直把民心作为立党之本,但是有些人确实“走的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忘了初心,忘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本心。有些人高高在上,漠视群众疾苦,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虽然这些人是少数,但是对我们党的威信的伤害却是巨大的。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应该这样想:群众找到我们,说明群众需要我们、信任我们,我们手中的权力不是私产,如果手握权柄漠视群众,长此以往,群众就会对我们失望,所以善待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本所在。本着这个基本的认识,我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上做了大量工作,为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诉求,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按照“三到位一处理”的原则。主动作为,跟进工作。另一方面,坚持“四家”工作法,把来访群众当家人,群众的来信当家书,群众的事当家事,把信访工作当家业,开展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使一大批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无理的也都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释,信访秩序明显好转。昔日的长队不见了,骂声、喊声听不到了,群众开始懂得理性信访、理性维权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最后,我想引用三句古诗来谈谈对做好群众工作的看法,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第一句是“春江水暖谁先知”,宋代大诗人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用了一个绝妙的“先”字,实际工作中,如果把“春江水暖”比作广大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想,那么,先知者应当是谁呢?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想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善于从身边群众的内心情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才会赢得群众信任。
第二句是“一枝一叶总关情”,清代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一句名诗。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能够放下架子,心中常挂百姓疾苦,哪怕是极细小的事都深切关注,这种品格实在难能可贵,作为今人,一个共产党员又当如何?自担任信访办主任以来,常用这句古诗勉励自己,时刻关心群众的枝枝叶叶,从而使我们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感情逐年加深,并逐渐领悟:干群若是融洽时,必有几多关情在一枝一叶。
第三句是“润物细无声”,唐代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好雨及时逢春而降,随着春雨的脚步,静静地进入夜晚,悄悄地滋润着万物,连点声响也没有。我们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像春雨那样,用自己的言论和行动,默默无声地影响群众、感染群众、带动群众。
作为一名基层信访干部,我们要“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常记为民之托,每日三省”,记住“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时刻置身群众当中,多深入基层,换位思考,“听点牢骚,发点怨气”,时刻把群众的需求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在工作中自觉为群众利益着想,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为民之心,更要有为民之力,将解决群众问题落到实处。一句话,只有真正解民难、排民忧、畅民意,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百姓心气才会更顺畅,干群关系才会更亲密,群众工作才能更到位。
(作者:怀柔区信访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