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9
王志勇,一名80后的基层法官,他扎根基层法院信访岗位,一干就是11年。十几年来,他牢记初心使命,带着感情和责任,千方百计为群众化解矛盾,共办理信访案件1000余件;他坚持“俯下身子接访、卷起裤腿走访”,走遍全国近30个省级行政区的160多个县市,行程20余万公里,用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他始终不忘“担当作为、为民服务”,为法治护航、为群众解难。
王志勇身为海淀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负责人、信访办公室主任、审委会委员、四级高级法官,先后荣获过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北京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模范法官、海淀区五四青年奖、“感动海淀”文明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
将心比心 一张迟到的全家福
王志勇一直将习近平总书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教诲牢记在心,在工作中他坚持信访案件办理既要“尊重事实和法律”,又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正是因为他始终牢记、忠诚履行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十多年来,王志勇不仅化解了大量疑难复杂信访案件,更办理出一大批“精品案”“民心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老杨和妻子离婚后,独自住在燕郊。老杨的女儿自己开了家公司,照料着妈妈和奶奶,并供弟弟上了大学。然而,因为对父亲心存芥蒂,女儿除了定期支付赡养费外从不与他见面,也不告知他自己的住址。为了要求提高赡养费并获悉女儿的住址,老杨三番五次到女儿公司闹,并一纸诉状将她告上了法庭,最终法院支持了提高赡养费的诉求,但驳回了他要求知道女儿住址的诉求。从此以后老杨便开始到各大机关不停上访。
王志勇接手这起案件后,第一时间和老杨的女儿进行了沟通,苦口婆心地劝她和父亲见见面,结果被对方严词拒绝。随即,王志勇决定上门找老杨谈谈。
到了燕郊,王志勇经了解得知,老杨很少与周围人往来,没有联系方式而且行踪不定。为了见到老杨,王志勇一次两次的到家中走访,但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到老杨家大门依然紧闭,王志勇只好爬上院墙大声喊着老杨的名字,终于老杨从屋里探出头来。残破的瓦房里,老杨向王志勇道出了自己的心声。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长期独居的老杨内心开始渴望亲情和关爱,渴望与家人正常交往。临走时,老杨从自家院内的柿子树上打下了十几个大柿子一把塞给王志勇,他收下了这个固执的老爷子送的“礼物”。
回院后,王志勇第一时间约谈了老杨的女儿,当女儿看到王志勇用手机拍摄的视频中破败的宅院、残缺的屋顶、灰蒙蒙的被褥,再看到父亲消瘦的脸颊、破旧的衣服时,她埋下头半晌不语。这时,王志勇拎出那兜柿子,告诉她:“这是你父亲让捎给你的……”
初冬的一个晌午,王志勇再次来到老杨的院落,这次同行的还有老杨的一对儿女。大家搬了几块砖头围坐在院子里共叙家常。嘴笨的老杨反复念叨:“一家人就应该多走动,就该多走动。”那天,王志勇为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老杨特意换上一件干净的旧西装,镜头定格下了父亲和儿女们发自内心的笑容。
一晃三年过去了。曾经出了名的上访户老杨再也没到任何地方上访,老杨的女儿也会不时给王志勇打来电话报喜:给老爸在海南买了套房子,此刻老爷子正在海边晒太阳呢;自己用心经营的公司成功上市了……
深入一线 田间地头辨曲直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王志勇始终坚持到“田间地头”“坊间炕头”做群众工作,他坚信只有真正深入基层、与群众交心,才能掌握案件的第一手材料,只有体会群众的生活甘苦和心路历程,才能打通交流和理解的渠道,真正化解矛盾纠纷。
“王法官,你们为我洗冤正名的努力我都看到了。这么多年了,我就想证明我老陈这辈子实在、不撒谎,你们能信任我,我就知足了!这个事我不起诉也不上访了!”曾经在法院门口喊口号、上访十多年的老陈,拉着王志勇的手激动地说。
十多年前,老陈带领60多个兄弟从山东来北京务工,当时因为施工单位拖欠工资,老陈先行给大家垫付了工钱,然后受大家的委托打官司讨薪,但由于老陈没有任何授权手续和证据,法院依法未予立案,觉得自己被冤枉的老陈开始四处上访。
王志勇接手案件后判断老陈多年上访的背后或许有隐情,但这桩工程距今已十多年,有的农民工已去世,有的身份信息无法核实,剩余的40多人分别居住在山东省临沂市不同的乡镇。怎么办?几经思考之后,王志勇决定去趟山东。时值春节前夕,王志勇与两名同事冒雨在临沂市泥泞的乡间小道上奔波了三天,走访了十几户当年的农民工家庭。
王志勇的这一举动让很多同事不理解,为一个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信访案件费这么大的精力值得吗?就连受访的村民也觉得不可思议,三位北京法官千里迢迢下乡找人,竟然是为了核实十几年前的陈年旧账,图个啥呢?然而,正是这挨家挨户的走访核查,证实了当年老陈确实带领几十个兄弟北上务工,并垫付了他们的工资。事实表明,老陈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好包工头。
老陈的清白证实了,王志勇通过做劳务公司的工作,为老陈争取到了部分补偿款。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老陈用歪歪扭扭的字迹给法院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到:“我想通过这件事情的经历,我老陈一定要重新认识我自己。人生路上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度过自己的一生……”
科学救助 点亮信访人的希望
按照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的工作要求,让信访救助成为点亮困难群众新生活的火种,这是王志勇一直坚持的原则。在办理信访案件的过程中,他科学运用帮扶救助措施,创立了以“用脚走访调查、用脑研判创建、用手扶危济困、用心关爱温暖”为主要内容的救助“四体”工作法,引入“精准扶贫”理念,助力困难群众脱贫攻坚,将“输血式”救助变为“造血式”救助,救助人身更救助人心。
“我有一个‘小目标’,争取让你们明年在财富榜上看到我的名字。”小赵满脸自信的对王志勇说。眼前的小赵与几个月前仿佛变了一个人,此前的阴郁忧愁消散了,脸上洋溢着笑容,眼睛闪着亮光。
2012年,来京务工的小赵因琐事与岳某发生口角,被岳某打伤头部致重伤,海淀法院判处岳某有期徒刑五年,并向小赵赔偿医疗费等共计49万余元。但因岳某没有履行能力,身受重伤又得不到赔偿的小赵生活陷入困境,通过其父亲到北京长期上访。
王志勇决定去实地考察小赵的情况。经过一路换乘颠簸,王志勇来到小赵家破旧的土坯房。小赵的母亲三级残疾,姐姐远嫁他乡,小赵卧床休养,全家仅靠父亲一人务农支撑。小赵蜷缩在已经破旧不堪的被子里,精神萎靡,不停抱怨着命运的不济和未来的无望。
看到现状,王志勇认为要化解小赵的信访问题,重点在于解决他的生活困难。“小赵家生活确实困难,结合案情应该给予一定的司法救助,但救助金不能简单地‘一发了事’。要在司法救助金的使用上下功夫,不仅仅是为他们‘输血’,更要提高‘造血’能力,做到‘授之以渔’。”
于是,王志勇与当地县委政法委、法院、扶贫办、乡(镇)政府、村委会等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在与小赵一家多轮、充分协商及各部门的合力推动下,形成了一套以23万司法救助金为主体,以当地扶贫政策、资金为补充的切实可行的“司法救助扶贫方案”:1.根据小赵有创业意愿但又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的情况,用7.5万元帮助他在城区经营一家福彩店面,并预留2.5万元流动资金,实现“创业扶贫”;2.将3万元交由小赵所在的镇政府保管,帮助他一家购买仔猪、鸡苗及饲料,新建圈舍,购置种子及肥料,实现“产业扶贫”;3.用10万元帮助他购买支付镇上的自建楼房缴纳首付,让一家人搬出危房,实现“搬迁扶贫”;4.由当地县镇相关部门帮助小赵一家争取配套救助、帮扶政策,形成“扶贫合力”。
2019年4月中旬,王志勇带着司法救助决定书及23万救助金再次来到小赵家,与当地有关部门协作将救助扶贫方案一一落实到位,小赵一家表示不再上访,王志勇从小赵闪亮的眼睛里,看到了他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善于总结 建章立制创新工作方法
在申诉信访工作实践中王志勇大胆创立了信访案件“专办制”的全新模式,将“分散”办案变为“集约”办案,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办案效率。“专办制”运行近十年来,化解了大量申诉信访疑难复杂案件,促进海淀法院信访工作质的飞跃。
以信访案件“专办制”为核心,他还总结创立了以“一种精神、两个理念、三项原则、四步技巧、多种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二三四多”信访工作法(“王志勇信访工作法”)。其中“追击溯源”、“以点带面”、“以调代审”、“疏堵结合”、“釜底抽薪”等十八种案件化解方法,被中央政法委主办的《长安》杂志作为封面人物事迹进行介绍。
树,只有更深地植根于现实的土壤,才能更近地触摸理想的天空。以“信”立身,以“访”济民,这是王志勇对信访的“理解”,也是他对信访的“理想”。
来源:海淀区信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