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访工作> 工作风采

王毅:甘当工商系统信访战线的“老兵”



2019-01-18

分享:

王毅,1997年参军入伍,2011年转业到工商昌平分局。
“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信访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信访战线的“老兵”对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从事信访工作的新兵的谆谆教诲。
这个老兵叫王毅,1997年参军入伍,2011年转业到工商昌平分局,他面容可亲,私底下大家亲切地叫他老王。
“要向王毅学习,干信访不容易,而他却一干就是六年,默默无闻,有很多经验。”这是主任经常说给新兵的话。
新兵都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自己能很快胜任岗位,可真正上手时,不是手忙脚乱,就是越帮越忙。而老兵王毅的三个故事则是激励新兵从事信访工作的最好法宝。
天道酬勤,做精通业务的明白人
老王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和工商结缘,更没有想到会从事这个号称“第一难”的信访工作。但作为一名坦克兵,在他眼里,没有攻克不下的堡垒、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为尽快适应新岗位,他暗暗定下目标:三个月内,熟悉每个业务科室的工作职责;一年内,全面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工作中,他有访接访,无访学习。法制科、登记科、监督科、合同科等,只要有不懂的地方,他就挨个科室去请教。此外,他还坚持从报纸、杂志上搜集和摘抄业务知识,做好储备工作。不知不觉,他对信访案件的分析越来越准确,处理方式越来越到位。
2016年初,市局办公室收到市长信箱转办的11封信访并案,内容涉及昌平、西城、朝阳,丰台、大兴等区,办理难度大、要求高。市局办公室在综合考量后,决定由昌平分局统一协调各分局办理。受领任务后,老王及时进行了汇报,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在办理过程中,他反复研究每一封来信,把具体诉求、各分局涉及的工作、办理时间节点等都一一列了出来,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与各分局沟通,一起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经过他和各分局同行的努力,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市局的高度肯定。正因为常年对信访工作的认真钻研,才让老王从繁杂的信访案件中快速准确地理清头绪,找准问题症结。
将心比心,做上访群众的贴心人
信访工作没有鲜花和掌声,有的只是群众寻求帮助的渴望、对政策不解的疑惑。常年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可能谁都难以坚持,但老王没有退缩,反而总结出“笑脸相迎、椅子相让、热水相送、热心相待”的接访四步法。在他的真心付出下,情绪再激动的人,都会慢慢地心平气和下来。
2016年11月的一个中午,一位行动不便的女士,带着年幼的孩子,从房山区来反映由于身份信息被冒用,导致其低保被暂停的问题。来访人到办公室后,情绪非常激动,直接就往地上躺,并且声称不立即解决问题就和孩子在机关大楼门口发传单。老王连忙把她搀扶了起来,并招呼她坐下,倒好水,告诉她不要着急,有困难一定会帮助解决的。
在简单了解经过后,老王立即与来访人所在社保部门取得了联系,向他们表明工商部门已收到了该女士的举报,下一步将展开调查,希望社保部门给予帮助,一起做好安抚工作。很快,这位女士的心情就平静了下来,表示将在家等待结果,并对老王的工作表示了感谢。送走了来访人,老王并没有简单地将来访登记表给相关单位一转了之,而是马不停蹄地跑工商所、跑登记科详细核查相关情况,同时及时向来访人反馈办理结果,最终给了来访人一个满意的答复。
无私奉献,做爱岗敬业的平凡人
老王热爱信访事业,也同样热爱家庭。但因为工作时间上的冲突,作为一名丈夫、一名父亲、一名儿子,他始终感觉亏欠了太多。因为在办公室工作,他每天早出晚归,经常需要加班熬夜,有时候正常的年假也会因为突发情况而一再延后。
2015年,老父亲先后两次突发脑血栓,卧床半年多。母亲怕影响儿子工作,一直没有告诉他。直到老王回家探亲,才发现父亲已是步履蹒跚,行动不便了。
2017年春节前,老王正在接待群众,妻子突然打来电话,电话那头已经泣不成声。原来,5岁的儿子独自在家时不慎被扫帚头戳到,一大块眉毛与眉骨仅靠一点皮连着。本来老王答应休年假在家陪伴放寒假的儿子,但是因为临近年底,来访的群众比较多,他就将休假计划一推再推,没想到因为没人照看,造成孩子受伤,眉毛被缝了整整14针,直到现在,还留有一块疤痕,每每看到孩子的疤痕,他心里都充满了愧疚。
老王从事信访工作以来,办理群众来信来访一千余件次,全部按时高质量完成,没有出现延误或群众投诉,没有一件被提出复查复核。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专注做好每一件平凡琐碎的“小事”;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却以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词。作为工商战线上的一名信访老兵,老王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秉持着“严细实精尖”的工匠精神,生动诠释了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深刻内涵。像老王这样的“老兵”,在信访系统里还有很多,他们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事,给年轻人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为人民服务”这句话的分量。